2012/12/17
Kent 影評《哈比人: 意外旅程》神奇魔戒的二度套用
《哈比人》電影本身彷彿一枚至尊魔戒,其劇本宿命一般輾轉交接,終究來到《魔戒》原始持有者–導演彼得傑克森的手中,甚至在臉書上宣布,延續《魔戒》三部曲的電影格局,再次打造中土世界60年前的魔幻史詩。
仿效《魔戒現身》精靈女王凱蘭崔爾長達7分鐘的畫外獨白,講述至尊魔戒的來歷與第二紀元的戰役(當初電影公司有意砍了這段他們認為冗贅的說書開場),《哈比人:意外旅程》的序幕闡述者這回交棒給比爾博巴金斯,繼續以《魔戒》三部曲裡比爾博不斷執筆傳寫《There and Back Again》的方式,順而道出矮人民族的帝國興衰史。
由於《魔戒》原是三本書集的文字篇幅,導演重新裁切修整,順理成為電影史詩三部曲。然,小說《哈比人歷險記》的故事性相對有限,電影切割單本原著擴展為近8小時的電影三部曲,想必書中的末微枝節、繁瑣細線,都得納入電影腳本,無論作者托爾金的歌謠曲詞、甚至原文本的對白用字也未受大幅度更動裁剪。托爾金在原著裡,透過大量富含文學性的幽默口吻和隱藏批判人性的文字寓意,述說哈比族的享樂天真與矮人族的忍辱負重。倘若電影依照如此文學筆法,完完整整地視覺影像化這些詩歌措辭背後的暗藏玄機,勢必會讓「10年來在戲院裡歷經《魔戒》三部曲的場面洗禮,從此視覺感受被慣壞的某些死忠影迷」大歎失望。
《哈比人:意外旅程》沿用《魔戒首部曲:魔戒現身》相似的劇本結構,改裝成另一組人馬的遠征模式。對照兩段首部曲的整體規格和戲劇切點,即可明顯看出,例如片首的歷史陳述,以哈比屯的草原田野作為旅程起點,輕鬆詼諧的起程步調;褐袍巫師瑞達加斯特/精靈公主亞玟的中途搭救;以瑞文戴爾代表遠征隊伍的中繼站,於此的聖白會議/愛隆會議,強化各方人馬的信念和動機;再次出發時,在懸崖陡壁邊,遇上暴風冰雪(巨石人的襲擊/薩魯曼的攪局);哥布林隧道大逃亡/摩瑞亞礦坑大逃亡的運鏡調度;兩派敵軍的窮追不捨;灰袍甘道夫的神出鬼沒和求救伎倆…。
原來的小說首部曲,編導一比一萃取書中精華,改造些微橋段,成就了完美流暢的《魔戒首部曲:魔戒現身》。與《魔戒》相比,原書《哈比人歷險記》的筆觸幽默輕快,故事規模也較為單純,編導卻仍舊移植了首部曲的戲劇骨架,膨脹單本小說的故事內容,沖泡成三部曲的電影容量,雖說如此即能一滴不漏地呈現小說情節,但稀釋過後,戲劇張力便很難再絕倫精采。
導演彼得傑克森當年處理《魔戒首部曲:魔戒現身》時,大力發揮他當家的懸疑驚悚、詭譎陰森的黑色基調(以及巧妙迷人的招牌zolly shots),搭配些許稱職的甘草人物,使得電影峰迴路轉、緊湊精煉;《哈比人:意外旅程》無論主人翁比爾博、眾多的矮人跟班(雷同迪士尼《白雪公主》七矮人的橋段:礦坑尋寶、唱唱跳跳的性格、打呼時飛蟲/水滴在嘴邊進進出出、末尾逼退到懸崖邊緣的絕處逢生…)、褐袍巫師、咕嚕、食人妖、半獸人,甚至哥布林魔頭皆有著插科打渾的搞笑形象,故事性質也不夠嚴肅穩重,凸顯電影本身單薄輕浮的弱點。又《魔戒首部曲:魔戒現身》結尾遠征隊伍的分崩離析,不僅增強了爾後完成任務的困難度,也贏得了觀眾的揪心熱淚和其對於二部曲的高度期待性;但《哈比人:意外旅程》結尾卻出現一群所謂的「天外救星/解圍之神(deus ex
machina)」,長征隊伍最終也未受致命摧殘…。且《魔戒現身》雖是未完待續,但結局仍具備故事告一段落的休止餘韻,令人感受到電影深吸慢吐的氣息;而《意外旅程》卻跌入商業巨片的廉價俗套,導演欲以吊足胃口的眼部特寫,栓住觀眾的最後目光(與忍無可忍的膀胱)。種種前述因素(以及影像技術上的革新問題?),似乎不斷約化影迷們對於又一次「中土世界三部曲」的熱切盼望…。
唯有作曲家霍華蕭爾,除了譜出全新矮人民族的主題樂章和斷斷續續作曲者的早期作品,其餘例如哈比人的主旋變奏、瑞文戴爾、凱蘭崔爾和咕嚕的主題、戒靈、魔多黑門和至尊魔戒忽隱忽現的旋律,似乎都淪為長伴《魔戒》三部曲硬核觀眾的僅剩溫存。
“Home is now behind you; the world is
ahead.” — The Hobbit: An Unexpected Journey (2012)
訂閱:
張貼留言 (Atom)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